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真正的研究者,并不是因为研究能带来多少快乐,而是不研究不写作就会很痛苦。宫崎骏说“好作品永远是麻烦的”。喜欢做研究的人,人品应该不错,因为研究工作在这个喧哗的时代,是挣不来大钱而且最需要理想和情怀的。
 
一,做研究的人生是性价比最高的
 
做研究的三大好处。第一是抓住了时代红利,只要写出好的作品,英雄不问出处。几千年来,知识分子一直是垄断阶层,他们把文字弄得太清高了。西方在历史上也是,教会垄断了文字也垄断了知识,只有他们具有上帝话语圣经的解释权。印刷术改变了这种情形,印刷术造就了那个年代的知识阶层。现在,互联网信息革命,移动互联网,相当于又一次印刷革命,为内容创作者创造了机会。微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有思想,文笔好就可以展露头脚。六神磊磊,咪蒙,戴老板等都是例子。
 
第二、做研究能够延长你的职业生命。做研究没有退休这一说,八十九十了还可以读书写作,科斯,诺斯等学者都很长寿,做学问还可以养生。做研究跟文字工作还不一样。八股文的工作是思想和文字的囚徒,但研究不一样,研究形成的文字要贴近真相,同时激发激情,树立更有力有趣有盼望的人生态度。
 
第三,做研究能提升人生的趣味。人生能不能更加丰满,如何建立研究型的思维甚至人生模式很重要。思想的深厚和浅薄,人生肯定不一样。没有精神追求(比如西方有宗教),就只能物化自己的需求。叔本华曾说,检验一个人有没有灵魂的最好方式,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做研究的人是可以长时间独处的,普罗塔哥拉说有学识的人走到哪里就是哪里的王,因为他洞悉一切。功利主义的说,做研究的人,生活很高贵,但花费一点也不贵。没有内涵的人,必须花钱去消除无聊,所以需要加入到消费主义狂潮中才能安慰自己。
 
还有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没有容易的路,人们总想走捷径,早晚会补回去。英雄不问出处,过去学阀垄断,不管研究作品有无价值,只是在那自说自话。现在有思想,文笔好,就会得到认可。有好作品就能走出来。
 
二、什么是研究:研是金石为开,究是永恒的追问
 
第一、从字面理解,研,是态度;究,是方法。一个“研”字,表示金石为开。是钻研,是层层深入,是坚持不懈,是严谨治学,“研”是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专注做事的时候最幸福。“究”,代表一种方法,是永恒的追问,是皓首穷经。而这个追问,不是要标准答案。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多人追求标准答案,培养出的人也就没有太多创造性。我认为所有问题都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都是相对的,一段时间内的答案。自然科学也没有标准答案,牛顿经典物理学就被相对论迭代。但也不要陷入不可知论。对每个答案要保持警醒,也要有开放思维。
 
至于追问,就是要提出好的问题。大家之所以爱看推理小说,也是带着问题去读。张五常教学生,是根据学生的提的问题打分。
 
第二,每个人都有研究的本能,生命的原力之一。但是只有明心见性、心无旁骛的人能找到真正的底层密码。对真相的追问,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小孩总喜欢问为什么。成年人不问,是觉得世界就这样了,只有改变不了的无力感。但做研究的人一定要有颗童心,明心见性。要有灵性。要形而上,理想主义。有太多世俗的思想不适合做研究。
 
做研究其实很痛苦,想回到孩童的状态,但现实又做不到。艺术的存在是为了理想和现实的和解。包括文学、哲学、尤其是历史(越是近的历史,越不是真相)。要不断读文学,可以保养那种节奏和韵律感。你去看那些伟大的作品,卡夫卡,茨威格,博尔赫斯,索尔仁尼琴,川端康成,钱钟书,那些大师的作品,就像把你坠入黑洞一样。这是艺术的力量,带有一种漩涡般的引力。经济学研究讲究理性,但是要有深层逻辑和思想张力,要会讲故事。光靠数据和指标是很low的,周期分析早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掉。
 
第三,真正好的研究,不是追求标准答案,是给人的是启示和感悟,类似于南宗和北宗。但现在只追求答案的人很多。只想得到鱼,而不是渔。喜欢一句话:“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你只能得到你所热爱的”。放下目的醉心过程,伟大的东西往往都是无心插柳。还有,码字很难换来金钱,靠的是热情,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的成就感。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思辨的,不是绝对的。态度要虚心。市场上那么多见解,你怎么写的跟别人不一样?这是个竞争很激烈的市场,门槛很低,现在公众号上百万,好内容并不多。平庸写作没现实意义,但却是一个必须走过的过程。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做扎实基本功,别做个民科。做研究先输入,先学习,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种传承和迭代。不做资料整理和研究综述就说自己重大发现那是民科。首先要有好的老师。老师有两种,一种是学校的那种集体威权模式,教科书也是老师。中国的大学教育,很少有真正传道解惑的老师,多是权威主义,居高临下的站在讲台上满堂灌。老师的本质应该是启发。给框架,给面和线,点要学生自己去寻找。中国教育恰恰相反,点都给你了,方法论却都没有。
 
另一种老师要自己去寻找,最便捷的路径是读万卷书。一个人怎么变得卓越,就是要跟牛人在一起,要不就是看牛人写的书。一定要读经典。你买下哈耶克的书,哈耶克就是你的老师。我为什么写文章总是写多了,因为老师太多了。这是我的问题,该怎么把内容写精简了,这才是高手,所谓博闻约取。时间对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我现在基本不读国内的快餐。因为跟熊彼特,费雪,米萨斯和罗斯托这些大牛比,国内的畅销书还是差不少,有点浪费时间。所以,我宁愿在罗斯托的书上写写画画做无声的交流。
 
当然,国内有不少学者细分领域做的很好,比如周期理论,利率理论,汇率理论,有不同的大牛,要谦虚学习。我现在研究杠杆理论,就是专心跟王永钦教授学,他是十几年如一日的,他的论文都很扎实。
 
写文章要有工具箱,这是那些老师给你的。但研究要做得深,必须掌握底层代码,这就需要读《圣经》、《易经》等超智慧的书。底层代码的东西掌握了,你就相当于程序员,掌握了世界的基本元素,而不是仅仅在表面,在界面。大众消费者可以读通俗书,畅销书,作为生产者的研究人员一定是读艰深的。生产内容的过程开始是艰辛,后来会慢慢变得有快感,这样生产就是消费了。当然生产的愉悦跟消费不一样,生产函数是负效用的转换,但研究者不一样。以前的文章很难读,比如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是因为跟现在环境不一样了,语境不一样了
 
读经济学史很重要。经济学的两条线:一条是关于经济增长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是古典的,发展到索洛模型,是新古典的,后来又到内生增长和新增长;一条是关于经济波动的,古典的是蛛网模型,后来是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等。凯恩斯以后才有了宏观经济学,尽管GDP的计算合理性现在依然有争议。
 
经济波动理论还有一条线非常重要,应该是从费雪开始,经过明斯基的不稳定模型,抵达伯南克的金融加速器理论。这条线现在越来越受重视。
 
经济学光谱,从左到右——马克思、邓小平经济学、凯恩斯、弗里德曼、奥地利学派。把邓小平经济学拿进去有点突兀,但的确是比较鲜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不能理解的。但是,我现在觉得是邓小平经济学要调整的阶段了,很多模式已经走不下去。
 
顺便一提,米塞斯与兰格的世纪之争,在经济史之中非常经典。事实上苏联的解体是证明了米赛斯和哈耶克的胜利。这对我们现在是个启示。
 
在具体的方法上,阅读要有层次性。低频是阅读经典的书,建立框架。高频是最近的新闻、数据、信息。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是深度的阅读。写作也是学习。想出来,说出来,写出来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境界。我最喜欢读书的时候,有所感了,在书上写写画画,是跟作者交流。基本上讲,写1000字需要读10000字。读书跟呼吸一样,读得多不写就难受。
 
研究的呈现,当下主要是报告。怎么写一篇很美的报告呢?首先,思想要有质感,有张力,要意味深长,然后是结构,就像盖房子,结构不好,影响表达;最后是文字,文字是砖。要读起来非常流畅。我们要做美的研究。维特根斯坦就说,文字是思想的映射,海德格尔干脆说文字是存在。
 
至于怎么积累文字,我觉得还是熟练工种。读和写是连续函数。要多读古代的赋、读诗词。这些都是母语的原生态。对我而言,钱钟书、余光中,卡夫卡(他解放了文字,让我知道文字还可以这样写),川端康成。
 
《围城》我读了八遍。就像周星驰的电影百看不厌一样。百看不厌的作品意味着什么,一定意味着是文字是画面吸引人,因为情节大家看一遍就知道了嘛。而是看动作、表情,不断品味。《围城》也是看描述和文字的快感。
 
数据很重要。一个报告如果能用数学表达就用数字表达,能用一张图解释就少用文字。数字很美。是种神秘主义的美。但数学也可能扭曲了现实,找不到解就乱假设。本末倒置,扭曲真相。简单的数据可以表达走势、相关性。复杂的是量化模型。但不能完全陷入技术流,思想要和数据结合。
 
最后还是要寻找对的文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三、如何做经济学的研究
 
要有理论基础,知道每个问题的从属(思想工具库,各种主义,而且是综合的),没有捷径可走。当前来看比较广泛的是发展经济学理论,金融深化理论,金融资产定价。更细,更技术性,要超越平庸写作。
 
还有对问题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在现实和理论之间,寻找问题。各种经典的经济学“之谜”,李约瑟之谜,里昂西夫之谜,风险溢价之谜等等。科斯因为企业这个黑箱子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还有行为经济学等,都是基于现实问题的。大萧条是个圣杯,到现在都没有完全的解答,但在推动着理论的进步。
 
收集资料、查找文献。科班出身,要看整理数据和文献的能力,民科都是自由遐想。做研究是存量问题上的增量,不是突然的创造。
 
表达方式。也就是如何写美的研报。现在有些报告观点不错,但表达起来味同嚼蜡。就是没读过好的作品。
 
四、如何写一篇好的报告
 
题目很重要,像个将军,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如何把报告写成一个开放体系,需要架构能力。
 
好的作品就像艺术品,一定来自自由心智。学术文章是一种八股文,我以前在银行做官方文章就是这样,给领导写材料,文字在囚牢里。现在写文章,文字是自由呼吸的,写出来就畅快。美的报告说到底是人文素养问题。要多读文学作品,没有捷径。如果走最容易的路,结果往往走到了死路。
 
思想是第一位的。思想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文字是血肉。没有思想,再好的文字都是摆设,是泡沫。但文字的纵深感很重要,他不仅仅表达思想,他本身就是思想。
 
做研究重要的办法,是历史比较法。任何一个事件都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中美贸易战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回溯一年,两年看找不到原因,那就再久一点。我写全球化的黄昏文章,回溯了贸易战的三百年。
 
好的作品,带有情绪和价值观。情绪不一定是贬义词,是一种价值观的倾向性表达。经济学很严谨,但也一定不能是冰冷的文字,因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虽然严谨的学术,不应该有价值判断,但还原真相的价值观还是要有。当然,流量也是毒药,不是唯流量论。至少无愧于心,也不能乱弹价值观。
 
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很麻烦的,要沉浸在其中。写作技巧其实只有六个字:“开始写,别停下”。“开始写”最难。让文字拉着你走。好的文章是脱离你的,像独立的生命。回头看你都会感觉不是你写的。
 
研究是不断追问、求索的过程。做研究,拿作品说事。要完全市场化。现在传媒发达,让观点被市场充分检验。
 
西泽研究院现阶段也是要做面向传播的公共研究。现在也需要招募一些特约研究员。我听到你们对做研究有兴趣,我就很亲切。其实每个人在每个行业都是专家都是老师,但没有盘活自己。你们也说,学研究,变现是性价比最低的。都是兴趣。真的很好。
 
不过写作一定要坚持,要跳出舒适圈,跳出后会回去还是进入新的舒适圈,看你自己。反正我觉得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人生系统。研究型人生系统,读书聊天。很便宜。很养生。
 
微观经济学里,闲暇是正效用,劳动是负效用。现在生产函数变了。研究工作对我来说也是正效用。总之,大家在一起,一是交流,二是写作,三是一起阅读。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最后我想说,我也只是个小学生,我没啥成就,比起真正的学者,我差的还很远。我还需要和大家一起扎扎实实的学习。
 
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本文整理自西泽特约研究员的首期内部分享会。
话题:



0

推荐

赵建

赵建

189篇文章 268天前更新

西泽资本(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大学特聘硕士导师,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特约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中心特约研究员,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新华社特约分析师、财新、雪球、格隆汇等专栏分析师,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多篇财经评论文章阅读量超过10w+,在业内引起较大的反响。曾担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平安银行宏观研究中心主任,在美国尼亚加拉大学金融实验室、招商银行总行博士后工作站从事宏观经济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工作。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金融研究》、《江海论坛》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专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财经评论百余篇。

文章